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阿基米德说,给我一个杠杆,可以撬动整个地球。对于收购者来说,资金够大的话,则可以买下整个世界。这是童话吗?

跨境并购是近来最为火爆的生意。坐拥巨亿的中国买家睥睨欧美、俯视众生,域中尽是猎物,成交莫问价格。动辄数十亿美元、上百亿美元的大交易,不断把并购市场推向高潮。坊间有笑话称,标的方开价5亿,中国老板一拍大腿脱口而出:多不吉利!8亿!

谢天谢地,现实世界并不听从金主的咒语。世界上大部分的整体收购(Buyout)都以失败告终,资金推动型的“婚姻”尤其如此:收购对象“色衰而爱弛”,收购者“财尽而交疏”,缘尽分手者有之,艰难度日者有之,相互牵绊一同走上破产之路的亦不鲜见。

原因并不复杂,资本不是商业成功的万能钥匙。像竞购先正达这样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大交易,绝不止于两个公司的私相授受,而势将引发全球行业趋势、国内产业格局的联动。整合之复杂,影响之深远,不是一个远大目标加财务杠杆就能涵盖的。但凡战略性收购,需要有足以匹配的收购主体,辅之合理的财务安排,以及相关政策的清晰规划,方能荷此重任。有业内方家把收购比做移植手术,血型匹配不匹配、会不会出现排异,手术技巧是不是高超,都是致命因素。万事俱备,还要看有没有运气的眷顾。天时地利人和,缺一不可。

相形之下,境外并购更非一般的器官移植,其难度不亚于换脑或心脏移植。然而大量中国买家抄起火钳绷带就冲上手术台,也并非无知无畏。A股的高估值、人民币的贬值预期,是天然的套利工具,如果再绘声绘色地点缀些诸如产业升级、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蓝图,多赢的局面就呼之欲出了。于民企而言,钱出海,人移民;于国企而言,企业放大,领导升职。因此组团出海、回国上市早已不是人迹罕至的蹊径,而是资本圈和产业界趋之若鹜的通途。

这种“功夫在诗外”的套路,不乏资本赢家,但弊病也显而易见。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管理能力,并购后的运营往往是一地鸡毛;战略整合无力,价格战上的争斗只能愈演愈烈。说到底,并购也是一种文化输出。“修身以俟时,正己而律物”,企业和资本只有致力于业务本身而非取巧,才能在国际并购市场赢得真正的机会和尊重。

来源于 《财新周刊》 2016年第39期 出版日期 2016年10月10日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继伟

张继伟

40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财新网总编辑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