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保险业出了很多大事。
 
相对于证券甚至银行,保险业一度以保守和低调示人。那时预定利率很低,保障功能为主,监管部门头疼的是历史形成的利差损和违规销售。多年前一次规格颇高的活动中,主持人分头介绍“三会”领导:银行占金融业总资产规模的80%以上,证券业占10%以上,到了保监会领导,主持人尴尬癌犯了,不再介绍规模。
 
对监管部门以规模论英雄,很不专业,但反映了公众朴素的潜意识。把规模搞上去,似乎就是业绩的证明。《人民的名义》里,达康书记不也就追求个GDP吗?不过,现实比电视剧要复杂得多,金融生态的演化包含着太多利益调整和诉求。
 
后来果然就不同了。寿险、财险,乃至再保险、相互保险,上百张牌照不择地而出,每一张在二级市场上都价值不菲。2013年以后,保险公司的大股东持股可以达到51%,再加上代持安排,实现家族控制的并不止一家;虽然后来有“偿二代”的严格监管指标,资本金要求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红线也不是不可规避。借助私募平台和循环持股,有些股东倒腾起资金来比“大师”王林的空盆来蛇还神鬼莫测,数百亿资金凭空而至,让老牌保险公司瞠乎其后;万能险、分红险规模迅速蹿升,高成本的高现价保单流行,足令黑马公司在数年之间实现赶超;在投资端,一些保险公司在境内外不计成本地举牌,俨然筑就了金融大鳄隐介藏形的温床。
 
保险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,这与整体资金环境息息相关,也与保险业上下的锐意进取密不可分,但个别公司积聚的金融风险已不能视而不见。
 
保险是最古老的金融工具,从船员遗孀的互助保障到人身、火灾保险,本义都是用精算和投资覆盖损失、获取利润。然而,一些自称“巴菲特中国门徒”的投机者,不再追求保险自身的可持续性,而是把浮存金投资变成了“羊毛出在猪身上”的戏法,进而将保险做成了金融套利的平台。这种对冲基金式的打法,施之于广大保单持有者,风险可想而知。
 
4月9日,担任保监会主席五年之久的项俊波骤然被查,拉开了新一轮金融反腐的大幕。尽管其中原委尚难尽知,但外界不难判断,保险业去年底以来的监管强化,正是对此前失察行为的自我矫正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金融乱象的出现,既有认知层面的偏差、执行层面的瑕疵,部分监管者被市场主体“俘获”恐怕亦非少数。反腐不是简单的抓坏人,而是金融生态的重塑。保险姓保,保监姓监,此其时也。
 
来源于 《财新周刊2017年第15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4月17日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继伟

张继伟

40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财新网总编辑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