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2017年看上去和往年没什么不同。年关一过,银行一如既往地吹起放贷的冲锋号,地方政府挥洒自如地绘制投资蓝图。创记录的社会融资总量,超过地方GDP的基建规模,形形色色、名股实债的PPP,都预示着又一轮投资拉动呼啸而来。略有不同的是,央行弈出新手,在调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之后,使得“加息还是不加息”这个话题,变成了分析师们挥麈清谈的玄学机锋。
 
年年难过年年过。近年来,中国经济一直在拉动GDP、金融加杠杆、金融乱象治理的循环中来回拉锯。地方政府往往在年初(尤其是换届之年)化身为增长发动机,而突破监管边界的种种金融创新则提供取之不尽的燃料,越来越多的资金在房地产、股市、债市、期市等大类资产之间空转、游走,直至下一轮治理的到来。这一现象,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即现端倪。当时,在地方融资平台和监管放松的带动下,银行、信托、地方政府率先打开了资本密码,推动资产价格一发而不可收拾。官员要业绩、金融从业者要激励,广大居民依托政府背书可以获得更高的无风险收益,这一游戏看似没有输家。然而,果真如此吗?
 
时至今日,人们对金融乱象的代价已不能熟视无睹。对于企业而言,当公司主营收入远远不及买房和市值管理,很难责怪其脱实向虚;对于金融市场而言,法力无边的金融大鳄串联起市场的所有漏洞,政商利益结盟的方式智计百出,触角和枝脉铺张繁衍,骎骎然已成腹心之疾;对于芸芸百姓而言,个人努力不如资本生息,社会分配的金字塔愈加陡峭,越来越多的职业阶层被甩向底座。对此,《21世纪资本论》的警示不无道理,资本远超劳动所得,长期会带来社会动荡。在贫富分化这件事上,其实没有太多道理可讲,只要失衡加剧,必然会带来调整。
 
常有论者认为,在经济下行时期打强心针有助于缓解危机,中国经济尺度大,以空间换时间不失为持重之策。然而,近年来投资和治理周期的快速迭代,说明游戏参与者对时机的把握已极度敏感,靠空间赢得的时间越来越少,内外部的约束力量也在无限收紧。另一方面,经过2016年去库存、去产能的努力,经济动能转化已有积极迹象。因此,对GDP增长目标及金融扩张做根本性调整,并非不可承受:供给侧改革发力,货币政策坚持中性,以打击资本大鳄为契机重整金融秩序,破立结合、多头并举,但愿2017年与往年确有不同。
 
来源于 《财新周刊 2017年第7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2月20日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继伟

张继伟

40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财新网总编辑

文章